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“重走上海科技之路”主题党日活动
发布时间:2025-05-22   访问次数:10   作者:朱菲菲

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,赓续科技报国红色基因,传承化工创新精神,5月20日,化工学院组织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党支部开展“重走上海科技之路”主题党日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红色基因赋能科技创新”为主线,深度挖掘上海科技地标中的化工元素,系统梳理百年科技发展中的化工印记。

图书馆中寻初心

1931年1月,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胡明复、杨杏佛等回国后发起建造全国第一个公共科技图书馆,在蔡元培的建议下,将其命名为“明复图书馆”。博士生党员顾书允表示:“在参观明复图书馆的过程中,那些泛黄的科学手稿与斑驳的实验记录带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。那些被岁月浸染的公式与批注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‘板凳要坐十年冷’的坚守。真正的学术追求,从来都是与民族命运血脉相连的。这些沉睡在樟木柜里的科技档案,比任何教科书都更鲜活地诠释了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’的深刻含义”

科学会堂见匠心

1955年,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建设高潮,上海自然科学的学术活动随之不断增多,1958年1月18日,上海科学会堂正式成立,成为全上海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家园。在这里,全上海保存至今最长的建筑室内长廊的墙面上,挂着苏步青、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照片。同学们在“两弹一星”展板前驻足良久,讲解员特别介绍了钱学森归国时“一克镭”的故事。硕士生党员张国庆表示:“老一辈科学家用算盘打出的化工参数,正是当代计算机模拟的基石”。

院士馆里悟传承

在上海院士风采馆“材料化学”展区,支部成员重点观摩了吴自良院士团队研制“甲种分离膜”的史料。博士生党员管泽宇指着手稿照片感慨:“从实验室到工业化,正是我们化工人的使命”。通过全息影像再现的院士群像,同学们深刻体会到“国家需求就是科研方向”的化工精神。

本次活动将“红色地标”转化为“思政课堂”,不仅加深了党员们对红色基因和化工创新精神的理解和认同,更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未来,化工学院将继续围绕学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,深化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,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,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